我们知道,中国古代文章是竖排书写,一些学者认为,主要是因为上古书写材料多为竹片木条,文字竖直写上去,然后一条条横向平行排列串成长卷,这样有利于使用左右手展开阅读。直到后来出现纸质书,这一排版习惯一直传承下来。
我个人认为,古人文章直书的规则并不是因为竹简的出现,首先,北方并不产竹,竹制品流入北方是若干年之后的事。而中华文化的起源一般认为是在黄河流域。事实上,在早期的甲骨文文物上,文字就是直行书写的。而且,就算使用竹简,并不是一定只能直写,而且是反着书写。竹简横着书写,依然是可以的,很流利的。就算直行书写,也可以左右调过来写。并不具备唯一性。
还有一个就是古蒙古文字,虽然是字母文字,但也是直行书写,是从纸张的右边开始书写,与汉语书写形成镜像关系。蒙古文的起源是在汉朝之后,也就是有了纸张之后的事,并不用竹简书写,依然是采用直行书写,这是受汉语书写格式影响。汉人以左为尊,书写从纸张的左边开头。蒙古人以右为尊,书写从纸张的右边开头。这进一步证明直行书写不是受竹简书写所影响。
对直行书写格式的起源,历史上无数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,但他们都好像忽略了一点:文字是信息的载体。
我们从远古人的角度考虑一下,首先,一开始并没有文字,远古时代的人是通过语言进行信息交流。语言交流有一定的局限性,到后来学会了使用画图的方法来传递信息。一副简易的图画。在图上按照方位标注着简单的的符号,这些符号相当于是一些事、物的简笔画。进而成为上古时代的象形文字。图画对应着周围环境。具有方位图的特性。问题来了,方位图具有方向性,把一副图转动一下,所指示的方向是不相同的。这就要求方位图必须按照一定的方位规则来绘画。
古人把太阳升起的那方叫东方,太阳早上从东方升起,傍晚从西边落下。太阳的东升西落,刚好用来作为地图上的时间轴和方位轴。在时间和方位上,都是东边为起点。即我们常说的东头西尾。古人把它应用在书写上,同样按照东头西尾的格式书写。
同时,我们的祖先定下了各种各样的规矩,不可逾越。否则便会犯禁忌。
《易经 — 说卦》有云:“圣人南面天下,向明而治”。故南为前,北为后,东西在左右。这也说明圣人住的房子是座北朝南。
古人尊尚太阳,尊尚东方,东方在圣人的左边,以左为尊,其实就是以东方为尊。自古有东头西尾一说。以左为尊,在这时候便开始了。一直流传到现在。
时间的先和后,人的长和幼,事物的大和小等等,都和尊卑离不开关系,时间在前面的人,事,物排在前面。位尊的人,事,物排在前面。在书写上,由两个相关的字组成的词同样的按照上面说的规矩组词。如春秋,早晚,君臣,父子,天地,左右(先左后右)等等,不能倒过来写。如果写成晚早,臣君,子父等,那是绝对不能的。
我们打牌的时候,是左边的人先摸牌和出牌,在正式的宴席上,除主位是最尊贵的人坐之后,就是主位的左边位置为尊了。因古时的男尊女卑,就有了男左女右一说。古时早朝的时候,皇帝坐在主位上,堂左是文臣,右边是武将。远远看去,好像是一副对联:文列殿左安邦妙策存心上,武立堂右定国神器在手中。
先(尊)左后(卑)右的规矩,用在书写上,则文章的起笔必须在纸张的左边。文章的结尾在纸张的右边。这里的左边,是纸张的左边,也就是书写人的右手边。我在前面提到,文字是信息的载体,纸张相当于空白方位图,文字在纸上的位置,对应于实际中的位置。古时圣人住的房屋座北朝南,纸张的方位也是如此。也等于纸张相当于你家的大门,大门的朝向就是纸张的朝向。故春联的上联是在门的左边,下联在右边。你在门外看到的上联是在你的右边,故有人说古人写文章是从右边起笔,这是从书写人的角度来说。其实是在纸张的左边起笔。正如两个人相对而立,对方的左边就是你的右边。你在镜子里看到的自己左右相反。
写到这里,各位应该明白了一点,古人用来写文章的纸张是有方位性的,古人写字是按照东首西尾,左东右西的规矩来书写。写字有横写和直写两种,横写如地名,店名,横幅等。在需要换行的情况下,则是直行书写,这是因为横着书写的时候,使得文章的首尾有可能都在左边。还有就是古人东尊西卑,也就是左尊右卑的思想体系,使得在书写人名的时候,是从最尊贵的人开始写,严格按照尊卑顺序来书写。写在纸上左边位置的人名一定比右边位置的人名要尊贵。如果是横排书写人名的话,须要换行的时候,就会把后面的人名写到左边了。这在当时尊卑等级制度非常严格的时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。直行书写则避免了这种可能。
所以说,中国古代直行书写的格式,是受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所影响。按照东首西尾,先左后右即尊左卑右的原则,在需要换行的情况下,只有直行书写是唯一的一种书写格式。而尊左卑右的思想体系巩固了直行书写的规则。
本文作者:白果树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