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知道,中國古代文章是豎排書寫,一些學者認為,主要是因為上古書寫材料多為竹片木條,文字豎直寫上去,然後一條條橫向平行排列串成長卷,這樣有利於使用左右手展開閱讀。直到後來出現紙質書,這一排版習慣一直傳承下來。
我個人認為,古人文章直書的規則並不是因為竹簡的出現,首先,北方並不產竹,竹製品流入北方是若干年之後的事。而中華文化的起源一般認為是在黃河流域。事實上,在早期的甲骨文文物上,文字就是直行書寫的。而且,就算使用竹簡,並不是一定只能直寫,而且是反著書寫。竹簡橫著書寫,依然是可以的,很流利的。就算直行書寫,也可以左右調過來寫。並不具備唯一性。
還有一個就是古蒙古文字,雖然是字母文字,但也是直行書寫,是從紙張的右邊開始書寫,與漢語書寫形成鏡像關係。蒙古文的起源是在漢朝之後,也就是有了紙張之後的事,並不用竹簡書寫,依然是採用直行書寫,這是受漢語書寫格式影響。漢人以左為尊,書寫從紙張的左邊開頭。蒙古人以右為尊,書寫從紙張的右邊開頭。這進一步證明直行書寫不是受竹簡書寫所影響。
對直行書寫格式的起源,歷史上無數學者進行了大量的研究,但他們都好像忽略了一點:文字是信息的載體。
我們從遠古人的角度考慮一下,首先,一開始並沒有文字,遠古時代的人是通過語言進行信息交流。語言交流有一定的局限性,到後來學會了使用畫圖的方法來傳遞信息。一副簡易的圖畫。在圖上按照方位標註著簡單的的符號,這些符號相當於是一些事、物的簡筆畫。進而成為上古時代的象形文字。圖畫對應著周圍環境。具有方位圖的特性。問題來了,方位圖具有方向性,把一副圖轉動一下,所指示的方向是不相同的。這就要求方位圖必須按照一定的方位規則來繪畫。
古人把太陽升起的那方叫東方,太陽早上從東方升起,傍晚從西邊落下。太陽的東升西落,剛好用來作為地圖上的時間軸和方位軸。在時間和方位上,都是東邊為起點。即我們常說的東頭西尾。古人把它應用在書寫上,同樣按照東頭西尾的格式書寫。
同時,我們的祖先定下了各種各樣的規矩,不可逾越。否則便會犯禁忌。
《易經 — 說卦》有云:“聖人南面天下,向明而治”。故南為前,北為後,東西在左右。這也說明聖人住的房子是座北朝南。
古人尊尚太陽,尊尚東方,東方在聖人的左邊,以左為尊,其實就是以東方為尊。自古有東頭西尾一說。以左為尊,在這時候便開始了。一直流傳到現在。
時間的先和後,人的長和幼,事物的大和小等等,都和尊卑離不開關係,時間在前面的人,事,物排在前面。位尊的人,事,物排在前面。在書寫上,由兩個相關的字組成的詞同樣的按照上面說的規矩組詞。如春秋,早晚,君臣,父子,天地,左右(先左後右)等等,不能倒過來寫。如果寫成晚早,臣君,子父等,那是絕對不能的。
我們打牌的時候,是左邊的人先摸牌和出牌,在正式的宴席上,除主位是最尊貴的人坐之後,就是主位的左邊位置為尊了。因古時的男尊女卑,就有了男左女右一說。古時早朝的時候,皇帝坐在主位上,堂左是文臣,右邊是武將。遠遠看去,好像是一副對聯:文列殿左安邦妙策存心上,武立堂右定國神器在手中。
先(尊)左後(卑)右的規矩,用在書寫上,則文章的起筆必須在紙張的左邊。文章的結尾在紙張的右邊。這裡的左邊,是紙張的左邊,也就是書寫人的右手邊。我在前面提到,文字是信息的載體,紙張相當於空白方位圖,文字在紙上的位置,對應於實際中的位置。古時聖人住的房屋座北朝南,紙張的方位也是如此。也等於紙張相當於你家的大門,大門的朝向就是紙張的朝向。故春聯的上聯是在門的左邊,下聯在右邊。你在門外看到的上聯是在你的右邊,故有人說古人寫文章是從右邊起筆,這是從書寫人的角度來說。其實是在紙張的左邊起筆。正如兩個人相對而立,對方的左邊就是你的右邊。你在鏡子裡看到的自己左右相反。
寫到這裡,各位應該明白了一點,古人用來寫文章的紙張是有方位性的,古人寫字是按照東首西尾,左東右西的規矩來書寫。寫字有橫寫和直寫兩種,橫寫如地名,店名,橫幅等。在需要換行的情況下,則是直行書寫,這是因為橫著書寫的時候,使得文章的首尾有可能都在左邊。還有就是古人東尊西卑,也就是左尊右卑的思想體系,使得在書寫人名的時候,是從最尊貴的人開始寫,嚴格按照尊卑順序來書寫。寫在紙上左邊位置的人名一定比右邊位置的人名要尊貴。如果是橫排書寫人名的話,須要換行的時候,就會把後面的人名寫到左邊了。這在當時尊卑等級制度非常嚴格的時代是絕對不可能的事。直行書寫則避免了這種可能。
所以說,中國古代直行書寫的格式,是受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所影響。按照東首西尾,先左後右即尊左卑右的原則,在需要換行的情況下,只有直行書寫是唯一的一種書寫格式。而尊左卑右的思想體系鞏固了直行書寫的規則。
本文作者:白果樹皮